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g in /www/wwwroot/ahzhengban.com/cache/template/d9d0/67a4/a2ea09769bc2172f5262.html on line 46

农业喷雾器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农业喷雾器

南京:环境消杀不留死角重点场所筑牢“防火墙”

发布日期:2024-11-24 作者: 农业喷雾器

  公共环境消毒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物、环境”同防,切断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近来,南京市针对医院、学校、建筑施工工地、商超、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开展全面消杀,不留死角,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

  3月31日晚上9点多,科利华紫金分校校园里,学校负责后勤的工作人员开始对教室进行消杀。初三学生复学后,这样的消杀是常态。

  学校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在初三学生返校复学之前,学校已经对全校进行了多轮消杀。复学后,天天都会利用学生进校前、放学后等时间,对教室、食堂、功能教室等初三学生活动区域进行消杀,后期初一、初二学生返校复学后,相关区域的消杀也会跟进。

  此次疫情期间,光华东街小学操场被指定为秦淮区大光路街道核酸检验测试采样点之一。该校校长吴宁和记者说,每次采样结束后,区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会对操场、厕所、走廊等开放区域做全面消杀。“在孩子们返校复学前,我们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校园、教室、食堂等所有场所进行至少3次全面消杀,保证返校师生健康安全。”

  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林虹介绍,在高三、初三学生返校复学前,各校已经按照有关要求对校园进行了全面消杀。学生返校后,学校每日2次做好教室、办公室、食堂、卫生间、电梯等场所的消毒工作,每日早、中、晚非上课时间打开门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在中小学其他年级返校复学后,也会按照这样的标准执行。

  “按照要求,不同场所的消杀要做到可视化,必须张贴消杀记录,还要明确不一样的区域的消杀标准。”林虹说,考虑到奥密克戎毒株此前还出现了通过物品传播的案例,因此各校近期很重视对物资的防控,“根据相关要求,所有私人的快递、外卖等不能寄送到校园。对其他对公的物资,包括食堂采购以及教育教学管理需要的物资,都要经过消杀才能进入校园。”

  提高院感防控,除了严格落实好查验苏康码、行程卡,执行预检分诊等措施,安全高效消杀也是重要的一环。在医院,消杀工作更是需要24小时无死角。

  目前,南京各大医疗机构均24小时不定时地对就医环境进行消杀,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和电梯间等重点区域,更定期对其中的物品做核酸检测采样。

  昨天中午11点,记者在市第一医院看到,工作人员慢慢的开始在一些重点区域开展消杀工作。“早上7点左右,我们已全面消杀了一遍,现在开始在一些重点环境避开人群再次进行消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对于医院来说,感染科的隔离病房、发热门诊这类特殊场所,需要24小时循环消杀。在门诊和病房尚有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情况下,怎么样开展消杀?这时,不需要戴口罩、不会被病毒感染的机器人就发挥了大作用。

  飞碟型的“脑袋”、长长圆圆的“身体”……穿梭在行走的医护人员之间的,是一台白色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它正在按照指令进行病区内的消杀工作。每天在病区和发热门诊内,它要承担8小时之后的消杀工作,把消毒剂变成干雾状喷到空气中,做到360度消杀,并实现人机共存。

  市第一医院工作人员和记者说,机器人不但能自动发现并避开障碍,“肚子”里的紫外线灯还有超强杀毒模式,通过高强度的紫外灯照射,可在很短时间内达到高水平的消毒效果。机器人配备消毒管理软件,可自主围绕目标进行无死角消杀。

  昨天中午,记者在科巷菜场看到,工作人员正手持喷壶对菜场内部进行消杀,过道、墙角、电梯扶手等都不放过。“我们每天至少全场消杀3次,分别是早上开业前、中午和晚上歇业后。”科巷新市集市场经理戴霄尚和记者说,对于电梯、扶梯、卫生间、门岗等人员接触频率高的重点部位,2小时消杀一次。

  “每天早晚消杀时,使用大型背式喷壶,对全场每个角落进行喷洒;中午菜场内有顾客,使用手持式小喷壶,也会将各个角落都消杀到。摊位内部如果有食品,会让商户用盖布盖好,保障食品安全。”戴霄尚说。

  在新百,工作人员介绍,商场每天开门前后都会进行通风,针对电梯、扶梯、卫生间等顾客使用率较高的公共设施,2小时消杀一次,并安排专人检查。

  在苏果超市一家门店,记者看出,超市门口、电梯、购物车摆放处等地方都张贴了当日消杀记录。华润苏果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全市门店对扶梯、自助收银机、购物车等公共区域和物品,每天至少消杀4次。

  该负责人介绍,最近,超市进口冷链产品已基本停售,非冷链的进口商品会对上游供应商索证索票并查验核酸检验测试证明材料,如果相关票证不齐全,一律拒收。其他生鲜冷链区,每天的消杀不少于4次。

  “生活区、施工区2小时消杀一次,外来车辆在门口专人对接,车辆人员不得入场。”昨天,在地铁11号线珠江南站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自南京市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措施动态升级调整的通告(第11号)》以来,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人员较多的重点工程均实施封闭管理,坚持日常消杀,扎牢工地防疫“防火墙”。

  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于去年正式开工。记者来到浦滨路与团结路附近的珠江南站施工现场采访时,施工现场正在进行日常消杀,工人们佩戴口罩,在进行地连墙钢筋笼的绑扎工作。“现在工地封闭管理,每天都按时消杀,大家也不聚餐、不扎堆。”工人李伟说道。

  在滨江大道边的江北地下空间二期施工区,工人裴元庆表示,现在人不出工地,生活区每天都进行消杀,购物内部有超市,住在这里很放心。据实施工程单位中铁十一局现场负责人梁水斌介绍,封闭管理,日常消杀工作是常态。项目部储备了足够的防疫物资,对生活区、食堂、卫生间、办公区、施工区等定时进行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