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蚊灯产品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灭蚊灯产品

火爆! 首场硬核“云对接”今日开启科技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发布日期:2024-01-31 作者: 灭蚊灯产品

  “利用人脸识别+同步测温,集成在普遍的使用的闸机系统上,目前已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华西医院以及川大附中等多家机构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反馈使用效果良好。”

  “权威机构第三方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安装了这款净化器的教室,3个月来没再次出现一例感冒交叉感染。”

  光启智能防疫头盔、老肯牌PLASMA ROBOT移动空气消毒机、迈克生物新冠病毒检测等11项科技防疫新产品线项防疫产品的《成都“智”造科技防疫产品清单》正式对外发布,四川、江苏、重庆、北京、广东等全国20个省市近700家企业、机构开展线上火热对接,直播访问量近2万人(次)……为助力我市企业、学校尽快复工、复产、复学,3月12日上午,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开展的“成都‘智’造新技术新产品云对接——科技防疫应用专场”活动面向全球开启硬核“云对接”,搭建新技术新产品科技公司和应用场景需求方精准对接平台,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提供科技支撑。

  本次活动线项防疫产品以《成都“智”造科技防疫产品清单》形式发布,涵盖了体温检测、身份识别、环境消杀、医疗辅助等多种类型,在直播“线”场通过“产品讲解+视频展示”形式全方位展示了产品性能、技术方法、应用场景。

  RS-18EP拥有1.9米高的顶部360°环装雾化消毒喷射口,为业界最高;八位同步超声雷达自主避障,产品单机覆盖面积可达5000㎡,在疫情防护中可有效阻断空间悬浮“气溶胶形态病毒”的存活及传播;机身两侧各设置一个红外线面接触体温测试仪,可在1m内检测人体温度,还可对热成像高温疑似人群复查;自动化管理实现低电量自动返回充电桩。

  产品可实现体温检测,同时具备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证件识别等人员、车辆身份认证功能。在技术方面,热成像技术能实现超过11万个点同时测温,精度为±0.3℃,测温效率为200人/分钟;头盔采用超材料制造成,使用航空军工级防冲击护目镜,并通过全天候AR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显示,适用于医院、高速路口、机场、商圈、公园、写字楼、园区。目前,产品已在成都春熙路投入使用。

  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等离子发生器是硬件部分核心设备,工作一小时,病菌杀灭率超过99.9%;软件为配套app/web后台管理等。除移动式外,还有壁挂式、嵌入式、柜式等多种形式。产品适用于医院、学校、办公室、车站、银行等不同应用场景,目前已在武汉协和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等投入运行。

  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代替医护操作,减少感染可能。先进的导航定位可对环境建模,实现自主行走、自动充电;人体体征测量仪等通过红外摄像头、手环等设备实现体征自动检验测试;还拥有自动送药发药、自主巡检消毒、进行智能语音交互远程控制等多种功能,可在医院、社区、机场、车站等多种应用场景投入使用。

  运用5G、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智慧门端、移动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电视、pc电脑端、户外智能设备等同步,智慧防疫应急治理服务体系建立起了一体化门服系统体系,同时与手机同步,实施发布、检测、预警、管控。在应用场景上,小区大门、地下室、单元门都是其“阵地”。

  产品核心为“AI+热成像技术”,实现人脸精准追踪、双光谱双通道全天候实时监测、非接触式多目标快速测温,测温精度经黑体修正,可实现误差≤0.3℃的范围。通过“黑体+测温仪+监视器”就可以实现单点部署,可用于楼宇、餐厅等场景;无接触测温可实现30毫秒完成16个人的测试,动态实时持续监测。除测温外,还可实现人脸识别功能,可与社区与公共系统相连接。

  系统采用的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可在佩戴口罩、面部油污、深色皮肤、弱光环境等情况下实现人脸识别,还能够直接进行防伪识别。后台数据管理平台可实现报表生成、跟踪台账建立、数据筛选/搜查/导出、定时自动上报/紧急上报等功能。无论是单人还是人群,系统都可实现人脸识别、体温同步检测、轨迹反查、数据管理与疫情告警等功能,协助做好复产、复工、复学。

  非接触式高精度(±0.3℃)热成像人体测温、戴口罩人脸识别精度90% 、未戴口罩Web告警、支持人脸抓拍和告警记录存储……通过星云智能测温筛查系统、黑体、热成像摄像机、web客户端集合系统,这套解决方案将红外测温、人脸检测以及数据筛查相结合,无论是单点快速部署还是系统联网集成部署,都可在机场、车站、学校、医院、社区、办公场所实施应用。

  生物气溶胶与新冠肺炎的关系曾引起关注。这款净化器可迅速除去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其核心技术是金属间化合物膜,这是过渡金属元素之间以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混合键结合而成的新一代过滤材料,金属微电场可实现抑菌除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有效净化。

  产品由前端采集系统与后台数据系统组成,系统核心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高精度测温矩阵大数据算法等。该系统精度高、识别准,测温精度误差在±0.1℃以内;检测体温人数每分钟最多可检测1000人次;形成的健康码接口开放,可与现有健康码实现对接。后台配备监测和分析系统,能实现疫情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和多形态报警,可在各大交通枢纽、学校、医院等单位应用。

  公司拥有包括分子、免疫(化学发光法)、POCT(胶体金法)等多种检测的新方法,满足多种应用场景。运用分子法展开的核酸检验测试,能轻松实现准确的诊断,拥有三重检测防止漏检,能轻松实现每2小时96人次的检测量。免疫(化学发光法)的办法能够实现批量的筛查,检测新冠病毒IgM和IgG抗体,高效快捷、智能安全,不停机加载试剂,无人值守长达6小时。POCT(胶体金法)检测,能轻松实现快速的初筛,最快150秒可观察结果,不需要仪器,操作简单,支持全血、血清、血浆样本类型。后两种检测方法都是抗体检测产品,其可在未来的更多场景中实现运用,满足复工检测高通量、快捷、方便的需求。

  为企业复工复产、学校复课提供科技支撑,各项科技防疫产品是利器。线上“云发布”后,不妨再随着我们的镜头,线下实地探访写字楼、社区、工厂、医院等应用场景,看看这些科技防疫产品究竟是如何“大显身手”的。

  位于AI创新中心B区的一家成都科技企业,使用京东方智能体温预警解决方案为复工复产构筑了第一道“防线”。

  从电梯间走入公司,借助京东方这套智能体温预警解决方案,门口的超大显示屏上可以立即实时显示员工的体温信息,30毫秒可以完成16个人的测试。即使是在上班早高峰,多人通过的情况下,员工都可以快速、精准地完成无接触体温检测,一旦体温超过设置监测温度,系统会立即预警。

  实现这些功能都得益于屏幕上这个造型“可爱的”熊猫型红外动态测温仪,“它的两只眼睛其实是两个‘镜头’,一个能轻松实现红外动态测温,另一个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即使在戴口罩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精准识别。”京东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该负责人表示,“此外,借助智能化后台管理软件,这套系统扩展性强。未来可满足长期性人员考勤、体温监测等需求,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写字楼、工厂得到广泛应用。”

  在武汉、在成都,多个“成都造”智能机器人正在各大医院,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3月10日,在成都天府新区将军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厅,一台通体白色的智能机器人正在来回“巡逻”……

  据了解,该机器人高约1.8米,顶部酷似飞碟,中部桅杆装有红外热成像仪器,可自主巡游、避障。顶部360度无死角喷射雾化消毒颗粒,能有效阻断空间悬浮“气溶胶形态病毒”的存活及传播;3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消毒仅需15分钟就能完成;并且装备的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可实现移动高速测温、发热人员现场报警等功能。

  同样的“镜头”还出现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内,一款“圆柱形”的移动空气消毒机在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着,时刻保护着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呼吸健康……这是由老肯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的老肯牌PLASMA ROBOT移动空气消毒机。

  而在成都市郫都区的一家科技公司车间内,有数百台这样的移动空气消毒机正在被组装和调试。

  “这个空气净化消毒机,可以对一个150立方米的密闭空间,一个小时以内达到自然菌的杀灭率在90%以上,白色葡萄菌和金色葡萄菌(等)致病菌的杀灭率在99.9%以上。”老肯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常相辉说,在最近一个多月时间,共发货25000余台,其中有超过一半都是发往湖北,尤其是武汉。

  走进金牛区“锦西人家”小区,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智慧单元门,这是四川饶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防疫应急治理服务体系。借助它,能够迅速建立防疫应急治理基层疫情防控的“防线”。

  “此次疫情爆发后,团队快速投入到项目攻关中。”四川饶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刚介绍道,“将门升级为智慧便民服务终端,能轻松实现各种智能设备、手机等信息同步。”

  “针对疫情,我们的系统增加了实时测量体温的功能,目前正准备量产。未来,我们预计将选择成都100个小区安装这套系统,建设全球先进的防疫应急治理体系助力实现社区智慧管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杨志刚说道。

  “我想请问下光启智能防疫头盔的待机时长是多久,有无出口的资质?能否实现远程管理呢?”

  在活动直播间,多个应用场景需求方对对接会上重点发布的科技防疫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项目介绍刚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发问”。

  参与重点发布的企业也对各类提问及需求做出了快速的响应。成都光启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客户经理毛宇颢表示,“光启目前正在办理出口资质文件,通过此次面向全球的‘云对接’活动,希望光启的智能防疫头盔能够被全球更多用户看见。”

  老肯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常相辉认为,“成都科学技术创新环境很好,离不开政府对科学技术创新环境的营造。此次我们也是在各种支持下,才能在疫情发生后的短时间内生产出这么多产品。这次,借助这个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平台,我们的产品能进一步打开应用市场。”

  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琳认为这次“云对接”活动高效且有意义,“我们的新技术新产品需要通过这样的平台‘发声’,让更多人‘认识’我们,我们的产品也能更好地服务复工复产。”

  线上活动结束,线下交流火热,会后产品企业和相关应用单位还将继续深入对接,促成合作,推动成都“智”造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实现应用。

  不仅是复工企业,医院、学校、公共场所对于科技防疫产品也有巨大的使用需求。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谢江对此次发布的包含149项防疫产品的项目清单表示了极大的认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产品既能大大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对于科学技术创新产品都有极大的需求。此次针对测温、消毒等场景发布的科技防疫产品对医院而言都是‘刚需’,我们大家都认为这类科技防疫产品应该加大力度推广,也很谢谢这样的平台,让研发单位和应用单位实现精准对接。”

  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王军表示,“学校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对于接下来的复学,此次发布的科技防疫产品能发挥大作用。比如,针对学校大门、教学楼、宿舍区等不同重点区域,无感测温、远程监控等科技防疫类产品的应用场景很广。特别是复学后,学生返校会带来人流量的飞速增加,借助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可以大幅度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川菜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建表示,“目前博物馆已有序复工复产。作为公共场所,博物馆人员流动性强,传统定时消杀、人工检测等方式存在防疫焦虑。而此次云对接发布的产品能够弥补人工防疫的不足和短板,特别是一些机器人,自动化程度高,还能自动感应避障,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精准防疫、科学防疫。”

  搭建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平台,“成都‘智’造新技术新产品云对接”活动还将持续发力,形成常态化机制,未来,还将围绕成都5+5+1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具有科技含量的“成都智造”新产品新技术,征集市场需求,匹配使用场景,拓宽应用领域,以新技术引领新经济,让创新为成都高水平发展赋能。